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、目标、内容框架,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,是编选教材、组织教学、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,是推进课程建设,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。为做好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工作,特制订本要求。
一、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
贯彻落实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》(教高〔2006〕16号)文件精神,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,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,突出学生实践能力、创新能力的培养,准确把握课程定位,科学制定课程标准,整体优化教学过程,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,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。
二、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
(一)系统性原则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,体现高职教育特征,确立素质、知识与能力“三位一体”课程教学目标,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、教学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,科学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,采用恰当的教学模式,合理安排教学时间,实现课程教学设计最优化。
(二)发展性原则。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,充分吸收课程在社会应用及教学改革中的新成果,更新教学内容,创新教学方法,为学生个性发展、全面发展奠定基础。
(三)实用性原则。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,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,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、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,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、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。
三、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
(一)教高〔2006〕16号文《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》;
(二)专业人才培养方案;
(三)本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;
(四)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;
(五)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标准。
四、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
(一)专题调研。组织教师到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典型单位,围绕行业企业岗位工种、工序、项目技术所需的职业素质、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开展调研,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。
(二)编写初稿。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,参照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,结合本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,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,明确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,构建课程结构框架,把职业分析和教学任务分析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内容,编写课程标准初稿。
(三)专题研讨审定。邀请有关专家、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、行业企业人员和有关专业教师对课程标准初稿进行讨论、修改,形成课程标准。
(四)组织实施。依据课程标准,配置教学资源,组织课程实施。
(五)修订完善。及时总结积累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,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,适时组织修改完善课程标准,提高课程标准质量及实施成效。
五、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
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概述、课程目标、内容标准、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。
(一)课程概述
主要阐述课程性质、基本理念、课程目标和设计思路。
课程性质主要叙述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、作用和功能,与其它课程的关系,以及课程类型等内容。
课程基本理念主要阐明课程教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。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,明确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。
课程设计思路应将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与课程框架设计、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,阐述课程总体设计原则、课程设置依据、课程内容结构、理论与实践比例、课时安排说明、学分分配与考核评价方法等内容,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先进性和创新点。
(二)课程目标
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: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,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。具体目标可从素质、知识与能力等方面进行具体说明。课程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,明确教学应达到的基本要求,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,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留有一定的空间。
(三)内容标准
主要阐述学生在学习领域、专题或目标要素等方面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,在编写中既要考虑课程各部分内容的相对独立,又要形成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。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,应尽可能用清晰的、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,(如能或会动作要求+操作动词+操作对象)进行描述。
编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标准,要注意选取的项目大小和数量应适中,不宜过大、过多,项目要由易到难、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,具有真实性、典型性、完整性和覆盖面。项目的内容应包括工作任务、教学目标、相关知识(理论知识、实践知识)、考核评价等。
(四)实施建议
主要阐述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、评价方法、教材编写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、实验实训设备配置等建议。
教学建议要体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,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,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,融“教、学、做”为一体。
评价建议应体现多元评价方法,重视教学过程评价,突出阶段评价、目标评价、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,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,关注学生个别差异,鼓励学生创新实践。
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包括教材的编写与选用,明确教材应按本课程标准进行编写,教材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,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。
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要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,提出对实训(实验)室及功能、设备配置等要求。
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包括课件、实训规范、信息技术、实训基地、网络资源、仿真软件等。
(五)其它
对以上不能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,如对课程标准中有关专业术语作解释,课程相关参考资料目录和教学案例等。
六、课程标准编制时间与要求
(一)课程标准编制时间与审核要求
课程标准编制与修订工作于每年12月开始,于次年4月底前完成,经教研室和系部审核后,组织实施,并向教务处报备。
5~6月组织审定完善,经主管院长审批后执行。
(二)课程标准编制要求
1.规范性要求。
文字表达准确,简明扼要,层次清晰,逻辑严密,名词术语规范,结构合理,文本内容符合课程目标,文本格式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要求。
2.排版要求。
纸型:A4,纵向;页边距:上、下、左、右边距各2.5厘米;行距:固定值20磅;页码:页脚,居中。题目为“宋体三号加粗”,文中标题为“黑体小四号”,内容为“仿宋五号”。
(三)课程标准参考格式(附后)
(四)课程标准编制责任部门
公共课课程标准由课程开设部门、系部或教研室负责组织编制与修订;
专业素质教育基础课程、专业核心课程、特色课程及专业综合训练课程标准由各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编制;
附件:课程标准参考格式
附件:
《 》 课程标准
课程代码: 课程类型:
学 时: 学分:
适用专业:
一、概述
(一)课程性质
(二)课程基本理念
(三)课程设计思路
二、课程目标
1、总目标
2、具体目标
三、内容标准
(一)教学目标:
(二)活动安排:
(三)考核评价:
(四)知识要点:
(五)技能要点:
┉┉
┉┉
四、实施建议
(一)教学建议
(二)考核评价建议
(三)教材编写建议
(四)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
(五)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
(六)其它
五、其它说明
本课程标准适用专业,有关附录及说明。